以搞钱为中心的城市,有谁能想到?
【发布时间】:2024-04-10 09:01:32
该来的终究会来。 随着终场哨声吹响,昔日中超元年冠军深圳队以一场失利告别2023赛季中超,时隔12年再次降级中超。 当广播里响起《真正的英雄》这首歌曲时,深圳队员有的瘫倒在地,有的茫然四顾,全都茫然了。
一周前我在成都听到了同样的歌声。 当日,深圳队客场毫无悬念地输给成都成都,提前两轮就被预定了保级命运。 很多深足球员的泪水早已在遥远的客场比赛中流下。
这些泪水与其说是事业失败的痛苦,不如说是生活艰难的委屈。 在深圳这座自诩“以赚钱为中心”的城市,谁能想到,这些外界眼中最“赚钱”的人(指深足队员),过去一年左右只领到两三份工资。 月工资,甚至有人看到久违的工资短信,忍不住泪流满面?
在职业足球这个盛产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行业,这样的剧情既让人唏嘘,更令人惊讶。 这部荒诞剧是谁导演的? 其背后折射出怎样的现实体现了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和商业化发展?
中超元年冠军的“欠薪传统”
据多位深足记者透露,深足2022年只给球员发放了四个月的工资,今年到目前为止,一共发放了三个月左右的工资。
2023赛季开始前,原本因上赛季欠薪未解决而无法参赛的深足,在足协的“法外怜悯”下通过了资格审核。 与此同时,尽管队内部分球员已重新签订了大幅降薪的合同,但深足俱乐部仍无力支付。
据媒体报道,深足曾与球员就清偿债务的时间点进行了四个谈判,但几乎没有一个时间点能够完全履行。 期间,深足队员提出用广州、深圳开发的商品房来抵扣拖欠工资,但俱乐部没有回应。 在日复一日的失望中,主力球员通过仲裁离开,而外援则因伤拒绝上场。 深足只能继续从梯队补充球员。 球队的平均年龄越来越年轻,成绩也越来越差。 联赛排名已经直接跌至榜单垫底。 然而,从运营角度来看,这极大地减轻了深足的薪资负担——尽管只是纸面上的。
在烧钱的时代,中超俱乐部向来都是大手大脚,深圳队也不例外。 如果去客场比赛,往往会包机,如果住宿,一定要选择五星级酒店。 现在只能坐红眼航班,住快捷酒店。 但玩家们已经不能再关心这些了。 更令他们痛苦的是,他们一夜之间从人人羡慕的“打工皇帝”,变成了“杨白劳”。
7月,深足队员今年首次领到工资。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当天突然收到“钱已发送”通知,队员们迫不及待地查看短信。 虽然只发回了两个月的工资,但很多人却激动得热泪盈眶。
那笔补充工资的来源并不是深足自筹,而是上赛季中超联赛的分红。 当时,不仅是深足俱乐部,其他几家拖欠工资严重的俱乐部也用这笔分红来支付球员工资。
事实上,自2021赛季结束以来,一直陷入经营困境的佳兆业集团从未向深足投资过资金。 俱乐部的运营主要依靠深圳市和龙岗区的专项补贴以及政府部门引入的企业赞助来支持。 7月中旬,深圳市体育局相关人员与球队召开会议,宣布赞助资金发放工资不与球队成绩挂钩,多少让人放心。 但体育局并没有给出球员何时能拿到工资的明确时间表。
一个月后,8月,一年中的第二笔补薪意外到来。 这让深足队员们有些大喜,心想俱乐部是不是要脱困了,他们拖欠的工资也能快点拿到。 在这样的期待下,外界看到了球员在场上的努力程度有所提高。
然而,玩家们的期望却落空了。 虽然9月初再次发工资,但金额仍然很小。 到目前为止,有的人拿到了3个月左右的工资,有的人拿到了不到3个月的工资。 球队的表现和球员们的情绪一样,一直处于谷底,直到赛季结束,才以多项队史最差表现记录跌入甲级联赛。
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按照计划,近期预计还会有另一次工资发放,金额未定,而且这次工资支付“应该是年内最后一次”。
与球队降级相比,深足球迷更担心的是俱乐部是否还能进入职业联赛。 据多方消息称,深圳足协历史拖欠工资可能已达数亿元。 如果到下赛季仍不能解决,深足将无法通过联赛准入,也无法参加任何级别的职业联赛。
7月3日,中超联赛第14轮比赛中,深圳队球员夏合扎提·吾加合买提(前)与武汉三镇队球员邓涵文在比赛中拼抢。来源:新华社图
值得一提的是,深足俱乐部似乎对“拖欠工资”特别“注定”。 其中超之旅至今以拖欠工资开始,又以拖欠工资结束。
12年前,深足首次从中超降级,导火索就是拖欠工资。 当时,俱乐部从2009年起就一直拖欠球员和工作人员的工资。当时老板万宏伟安抚球员常用的一句话就是“为梦想而奋斗”。 经过两年的奋斗,梦想最终在现实中落空,深圳足球俱乐部连续14年征战顶级联赛的辉煌历史宣告结束。
而再往前追溯,深足迄今为止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中超奖杯,居然是拖欠半年多的工资才拿到的,从而给世界足坛留下了一段“饥渴求冠军”的时期。 讲话。 当时,俱乐部致力于拥抱“神人”张海。 张靠着前期的大投入,积累了很多大牌球员。 他可以说是中国版《金源足球》的发起者。
事实上,佳兆业接手后,深圳足球俱乐部一度是国内足坛著名的“大亨”。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佳兆业过去8年(含中超期间)对深圳足球俱乐部的投资应该超过60亿元。 其中,在重新晋级中超的元年(2019年)就被“砸”了。 1十亿。 可惜的是,2019赛季本来是要根据积分降级回中甲的,但最终却幸运地因解散而“降级”。
戏剧性的是,深圳足球俱乐部随后聘请了原天津天海总经理丁勇担任总经理,从而开启了“增加成本”和“烧钱”的旅程。 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深足俱乐部曾在一个赛季买进11名外援,甚至拖欠外援和老师的工资最多达2亿元。 接下来的故事就不用赘述了,而丁勇本人也已经“卷入”了今年国内足坛掀起的扫黑风暴半年多了。
深圳企业不爱深圳足球
作为中超联赛首年冠军,又身处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深足的命运为何如此坎坷? 这不仅是由于移民城市普遍缺乏足球的区域向心力,也与当地企业界普遍缺乏对足球的兴趣有关。
它成立于1994年,最早的投资者是中国平安。 作为诞生于深圳的财富500强金融巨头,后者现在是整个中超联赛的冠名赞助商,并且已经连续10年冠名。 2014年至2022年累计合作金额16亿元,2023年累计合作金额16亿元。 十亿。 此外,第一财经记者从中国平安获悉,2016年以来,中国平安每年为中国足球提供保险保障金额平均超过40亿元。
2002年底,张海和健力宝从中国平安手中全面收购了深圳足协,为深圳足协带来了短暂的辉煌,随后又将其带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 在此期间,随着俱乐部所有权的变更,前海冀中金控、广泰源、红钻集团、鸿鹄集团……这些早已消失在公众视野中的企业名字纷纷浮现,过程褒贬不一。阴谋、黑幕和腐败。 和暴力,深足已经成为国内足坛负面新闻的垃圾桶。
在这样的情况下,2016年接手的佳兆业就像一位骑着白马的英俊王子,给饱受创伤的神足带来了童话般的蜜月。
彼时,正是国内房地产的黄金时代的顶峰。 中超、中甲俱乐部几乎被各家房地产开发商“封顶”。 几经周折,佳兆业才“带着美女回家”。 接手后,佳兆业一手专注联赛,一手专注青训。 其倾力打造的“职业足球+校园足球”模式一时受到人们的称赞。
然而俱乐部的商业开发商却闹得沸沸扬扬,球队始终没能摆脱依赖大股东“输血”的困境。
据第一财经记者了解,2018年以来,深足已与20余家企业达成合作,成立了国内首个足球商业品牌联盟——深圳足球品牌家族交易所。 这些企业涵盖了与足球相关的青训产品、草坪养护、球衣、球星卡、运动保险、功能饮料等行业,以及家电、商旅、航运、餐饮、茶叶、地产等领域的跨界合作。高级定制服装。 、酒业、钟表、生物科技等领域。 看上去像是回应,实际上就像五星级酒店招待客人,但大多数客人只收到价值三十、五十元的礼物。 以回归中超后的第一个赛季2019赛季为例,当年深足总收入为1.25亿元,其中商业赞助折算成现金仅1800万元出头,低于深足的收入。深圳市和龙岗区政府补贴金额合计。 6000万元的三分之一。
深圳虽然大型国企不多,但华为、腾讯、比亚迪等民企巨头不少。 然而,他们几乎从未对深圳足球表现出兴趣。 平安是唯一一家对此感兴趣并有关系的公司,最终转身向中超官员投入了真金白银。 因此,这几年真正投入巨资的佳兆业发现难以为继后,也很难找到愿意接手的“白衣战士”。
作为全国足球发展的重点城市,深圳政府对足球的态度不能说是热情,但也并不冷淡。 2021年11月,深足“雷霆”伊始,深圳成立了“国家足球发展重点城市建设领导小组”。 领导由深圳市市长兼任,成员单位包括发展改革委、教育局、财政局。 、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等近十家单位。 深圳市对于职业体育俱乐部也有明确的补贴政策。 足球方面,中乙联赛每年补贴500万元,中甲联赛2000万元,中超联赛3500万元。 近年来,深足主场所在的龙岗区每年也提供2500万元的补贴。 算上商业赞助,深圳足协每年的运营费用约为7000万至8000万元。 这笔钱如果不是用来发工资的话,可以说是很充裕了。 一旦用来支付令人咋舌的球员工资,就成了杯水车薪。
佳兆业彻底“断供”后,深圳相关部门出面,引进了国企巨头、世界500强之一的深投控股,以及另外两家本土企业(这两家企业根本不愿意)留下名字)为深足筹集资金。 他收到了约9000万元的“救济粮”,帮助他勉强度过了2022赛季。 深圳有关方面原本希望通过股改让深投控股成为深足俱乐部的新东家,但在谈判过程中,佳兆业向深足提出了高达35亿元的“贷款”,不肯放手。 深投控股当然不甘心被“利用”,因此股改问题陷入僵局。 丁勇等多名球员因案被带走后,深足成了烫手山芋,原本计划的赞助也落空了。 还有不到三个月(2024年1月26日)即将迈入三十周年的深圳足球俱乐部甚至面临解散的危险。
四年前,当深足同样面临降级时,第一财经记者在深足最后一个主场看到,赛季球迷在看台上贴出标语: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离不开中超。联盟。 现在不仅中超没了,代表深圳职业足球历史的俱乐部也可能没了。
但似乎,至少对于深圳的很多大公司来说,谁在乎呢?
足球不是一门好生意吗?
深足并不是唯一一家拖欠工资的中超俱乐部,也不是第一家倒闭的俱乐部。 面前,大连实德、辽宁宏运、广州城、江苏苏宁等近20支球队的一长串名单已经倒下。 顶级联赛中不乏“多冠王”。 最遗憾的是江苏苏宁。 2020赛季夺得中超冠军后解散,这在世界足坛绝无仅有。 大多数这些俱乐部的倒闭是由于缺乏资金——投资者无法更新资本,俱乐部也无法自救。
曾几何时,中国的顶级联赛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天下。 那时候房地产巨头花钱如流水,俱乐部根本不用考虑钱的问题。 房地产行业高度依赖政府的发展模式,行业上升期的强劲盈利能力是房地产老板们看中足球的充分理由。 如今,整个行业正在发生剧变,巨头纷纷爆发,资本的撤离自然也在意料之中。 只是没想到潮水退得这么快,短期内似乎很难看到新的一波浪潮上来。
“资金匮乏,本质上是因为目前中国足球的投入无法带来预期的回报,无论是‘名气’还是‘利润’。” 一位长期关注体育产业的专家向第一财经记者分析。
从“名”的角度就不难理解,即名誉度和知名度。 职业足球作为全球第一大运动项目,受众群体广、球迷忠诚度高,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高度重视。 对于投资者来说,一个前景乐观、业绩良好的团队可以带来巨大的声誉价值。 比如,贵州今年“乡村超市”走红,让当地名声大噪,进一步转化为吸引游客和投资的经济价值。 然而,近年来,职业足球和国家男子国家队却因丑闻层出不穷、成绩下滑而声名狼藉。 这自然让很多潜在投资者望而却步。 就连中超联赛长期冠名合作伙伴中国平安,在最初合同到期后,今年续约时,单赛季冠名赞助金额也削减了一半至1亿元。
至于“利”,即创造经济效益的能力,则是中国足球始终无法突破的短板。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自1994年AA时代开始以来,中国顶级职业足球联赛从未产生过真正盈利的俱乐部。
2019年是“金源足球”走下坡路的一年,中超联赛出台了大幅限薪政策。 今年——中国足协公开数据显示,中超俱乐部平均工资支出达到11.779亿元,剔除其他经营性投资。 那一年各俱乐部的收入是多少? 以创收能力最强的北京国安和上海申花为例,有媒体测算两人获得的外部收入(包括中超分红+商业赞助+政府支持+球衣广告+门票+周边产品) +获奖等)分别约为2亿元和1.4亿元。 也就是说,仅薪资一项,投资者就将拥有近10亿元的净投资。 公司财报显示,位居“金元足球”榜首的广州恒大淘宝俱乐部2019年成本高达28.92亿元,总营收9.48亿元,亏损19.4亿元。
疫情期间情况更糟。 2020年财报显示,全年亏损高达12.21亿元,营业收入仅过亿元。 据CCTV5《足球之夜》节目显示,2019年至2023年累计支出达13.14亿元,而收入仅为9250万元。 截至2022年,中国足协负债总额将高达12亿元,较2018年增加7.3亿元。节目评论员表示,这种收支失衡暴露了中国职业足协的“伪职业”本质足球联赛。
上述例子都说明了一个事实:至少目前来看,足球在中国并不是一门好生意。 由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除了巅峰时期的地产巨头之外,投资足球的投资者基本都是大型国企,比如中信、鲁能、上港等。
不过,对于职业足球到底应该纯粹商业化,还是包含一定的社会公益属性,各界存在不同意见。 不可否认,在国外,尤其是欧洲一些足球市场发达的国家,有很多俱乐部利润可观,但也有更多的俱乐部处于亏损状态。 有人认为,这些投资损失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际上是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而这种责任的履行会以其他形式给公司带来回报。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企投资足球似乎更有理由,尤其是在足球整体低迷时期。
随着“金元足球”逐渐淡去,中国足球正在慢慢回归常态。 据《足球报》报道,2024赛季,一半的中超球队预计投入在1亿元左右,甚至只有6000万至8000万元。 据相关统计,2023赛季中超联赛场均上座人数接近2万人,远高于2014赛季之前。 其中,北京国安主场上座人数达到45592人,位居亚洲第一。 这说明中国足球的热度还在,也意味着基本的商业价值还在。 只要投资者控制开支,他们就可以期待盈利能力的提高。
至于深圳足球,虽然老牌深圳足球俱乐部深陷困境,前途未卜,但另一支本土力量深圳青年足球队已经突破中冠,将正式进入职业足球序列的中乙联赛。下个赛季。 这样一来,即使深圳足球俱乐部最终解散,深圳职业足球也依然存在。